【保健湯水】夏季易現4種小兒腹瀉  中醫推介淮山薏米食療強健幼兒脾胃

兒童健康

發布時間: 2020/05/19 14:32

最後更新: 2020/06/15 17:07

分享:

分享:

夏季悶熱又潮濕。小朋友脾胃功能較弱容易出現小兒腹瀉,中醫推介兩款簡單食療,調理幼兒脾胃。

夏季來臨,天氣悶熱又潮濕。小朋友脾胃功能較弱,尤其兩歲以下幼兒容易出現小兒腹瀉。專門內外婦兒科針炙的中醫師李嘉慧提醒,天氣潮濕加上過吃傷脾食物,容易導致體內濕氣重而出現腹瀉,因此推介兩款簡單食療,調理幼兒脾胃。

小兒腹瀉是指小朋友大便次數增多,便質稀薄甚至如水樣的症狀(又稱泄瀉)。其基本病機為脾胃不足,感受外邪或內傷飲食,即是外感風寒或風熱或過吃生冷,煎炸油膩等食物。

夏天來臨,脾胃功能較弱的小朋友容易出現小兒腹瀉問題。(相片:iStock)

李醫師指,導致泄瀉的主要病因為濕邪,即天氣潮濕或過吃傷脾食物而導致體內濕氣重,因而出現腹瀉。「因濕邪最能困遏脾氣,故有『無濕不成瀉』的說法。」

4種小兒腹瀉情況

她指,4種情況下最容易出現小兒泄瀉。第一種是因為天氣轉變而發病,泄瀉清稀多沫,臭味不大,小兒腸鳴腹痛,見怕冷發熱,鼻塞但流出清水般的鼻涕,舌苔薄白,脈浮,指紋紅,這類多數屬於風寒腹瀉。

第二種情況,是因為小朋友進食過多熱氣煎炸食物所致。普遍症狀為,有可能出現發熱狀況,其瀉下粘稠,顏色呈黃或綠色,小朋友會有口渴心煩的情況,小便量少呈深黃或微紅,舌苔黃膩,脈滑數,指紋呈深紅或紫滯,這類多數屬濕熱腹瀉。

餵哺母乳中的媽媽,應注意少吃煎炸、辛辣及海鮮等食物。(相片:iStock)

而第三種情況食同樣與飲食相關,小朋友因為進食過量、未煮熟或生冷食物,導致大便粘滯,瀉下腐臭如壞了的雞蛋,痛則欲瀉,瀉後痛減,腹脹,口臭納呆,常伴嘔吐,舌苔黃厚或垢膩,脈滑,指紋暗紅而伏,這類多數屬傷食腹瀉。

最後一種則是小朋友本身先天體質脾胃虛弱,因而反覆出現腹瀉,水穀不化,通常飽肚後會肚瀉,小朋友面色萎黃,不思飲食,神疲倦怠,舌頭呈淡紅色,苔薄白而潤,脈沉無力,指紋隱伏不露,或呈淡紅色,這類多數屬脾虛腹瀉。 

簡易食療調理脾胃

李醫師推介兩款調理小朋友脾胃的簡易食療食譜,幼兒也食得,新手媽媽也容易做到。第一款食療是淮山粥,淮山是夏日湯水中常見的食材,具健脾作用,而白米則可補肺脾、益腸胃和益氣。

第二款食療則是生薑薏米水,生薑醒胃,薏米化濕健脾,加入紅糖添加甜味。李醫師提醒,在進食這兩款食療時,切記應避免進食生冷、煎炸辛辣、油膩和難消化食物如糯米花生。

中醫師李嘉慧指,導致泄瀉的主要病因為濕邪。(相片:受訪者提供)

李醫師又提及,脾胃不好的小朋友日常應盡量避免進食生冷食物如雪糕,宜飲用室溫水。同時小朋友亦應少吃麵粉類食物,如麵、麵包等,可多吃米飯或米水。若媽媽正在餵哺母乳中,應注意少吃煎炸、辛辣及海鮮等食物,處理小朋友飲食時亦要注意保持雙手清潔及消毒食品處理器。

食療一:淮山粥

淮山具健脾作用,可使用鮮淮山或乾淮山。(相片:iStock)

材料:淮山約50克、白米兩杯
製法:白米以清水撥洗,淮山浸泡約10分後,搗碎並混入白米中,按平常煲粥般煲到米稠便可。
備註:鮮淮山還是乾淮山都可。惟處理鮮淮山時最好戴上手套以免敏感。

食療二:生薑薏米水

生薑薏米水可生薑醒胃、化濕健脾。(相片:iStock)

材料:30克生薏米、兩片生薑、少許紅糖
製法:生薏米先浸約10分鐘,生薑切碎,加入約6碗水中,開火時加入紅糖,水滾後煲約5至10分鐘即成。

記者:陸明敏